• 公司動態

    首頁 > 公司動態

    三一在雅安救援的六個日夜

    2013-05-03 10:53:35 三一 雅安 救援

    截至4月27日,在雅安災區,三一挖掘機施工量達到2300畝,三一壓路機施工量約3.7萬平方米,三一起重機每天連續8小時作業,完成30多棟民房、100多個板房、70多根電線桿的吊裝作業,為抗震救災做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三一救援隊攜帶水、棉被、藥品等物資深入周邊10多個鄉村,救助受災群眾1700余人。

    前后方微博互動

    向文波:救援,三一一定不遺余力

    “關于雅安地震,三一四川分公司已經行動,有關人員已經前往災區,也希望災區有人與我們聯系,三一一定不遺余力。” 

    雅安地震發生后,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第一時間在微博上表達了對災區的關切。隨后,在向文波的指示下,三一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

    在手機打不通,通訊幾乎中斷的情況下,如何更快速地協調安排救災工作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為了盡量不占用電話,把通訊機會留給災區更有需要的人,微信和微博成了三一救災過程中重要的通訊工具。

    據此次救援的總指揮祝文魁介紹,一方面,救援隊通過微信將前線最及時、最真實的情況反饋給后方指揮部,以便統一調度和指揮;另一方面,三一也通過微博擴散,將救援最新進展,前線災情信息向社會公布。

    在蘆山縣,當有群眾需要幫助或有地方需要大型機械開挖吊裝時,他們很快便能找到三一的救援人員,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向文波在微博上公布了現場救援人員的電話;因道路不通,寶興縣尚未有救援車輛進入,水、糧、棉被等物資緊缺,三一救援總指揮祝文魁通過微博呼吁社會獻愛心,他實時更新的救援微博得到網友動輒上萬條的轉發,微博粉絲幾天內增至40000多人。

       三一起重機   

    三一起重機救援現場

    通過微信、微博,大家與雅安緊密聯系在一起,三一的救援行動也更迅速、更準確。三一的救災行動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網友“ZIPPO70th”評論說:“我認為三一這次的救援安排是非常完善的。第一、二批及時派出設備和操作人員,搶占黃金時間,后續跟上保障物資,這樣安排是非常合理的。行動證明三一在參與眾多災害救援行動后,確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臨時黨支部火線成立

    4月21日, 抵達震中蘆山縣的第二天,為統一指揮,團結力量,三一前線救援臨時黨支部火線成立,現場副總指揮李標志任書記,起重機四川區域負責人鞠玉鵬任副書記。臨時黨支部共有20多名黨員,在此次雅安抗震救災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三一救援隊員抱起受傷的小女孩     

    三一救援隊員抱起受傷的小女孩

    臨時黨支部書記李標志,兩次參加抗震救災。在此次雅安地震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奔赴在受損嚴重的蘆山縣、寶興縣等災區,統一指揮、協調救災工作。

    臨時黨支部副書記鞠玉鵬,4月20日下午2:00,攜帶包含食品、藥品、棉被的三車急需物資,從成都出發,并安排兩臺起重機趕往災區。在救災過程中,他帶領黨員活躍在救災最危險、最艱苦的地方。

    蘆山縣新建體育館受到嚴重損害,頂層吊板隨時有掉落的危險,鞠玉鵬組織黨員突擊隊參與險情排除工作,顧不上休息和吃飯,他們愣是奮戰了一整天,將險情排除。

    26歲的小伙子李龍舟是入黨積極分子,驅車1800多公里從長沙奔赴蘆山。4月25日凌晨,他冒著生命危險,帶領隊員挺進寶盛鄉水田組實施緊急救援。4月26日,因為過度勞累、身患重感冒,李龍舟被隊員們“強行”送進醫院。

    道路搶通、安置房建設、建筑物檢修,即使是最困難、最艱險的時候,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也總是沖在最前,帶領救援隊員完成一個個任務,得到當地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肯定。

    三一救援隊總指揮、黨委副書記祝文魁表示,“我們希望把這段時間形成的‘動作迅速、想災區之所想、急群眾之所需、敢于啃硬骨頭、善打硬仗’的雅安地震救援精神弘揚下去,全力搶險,救災,全面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并為災后重建打下堅實基礎。”

    [page]

    服務工程師搶修軍車  

    4月23日上午10:00,蘆山縣至寶興縣的金花路段,連續下了幾個小時的大雨,使得道路上能見度極低,一輛輛軍車正在緩慢前行。這時,一輛滿載武警水電部隊官兵的軍車突然緊急停靠在路邊。

               服務工程師搶修軍車             

    三一服務工程師搶修軍車  

    “有會修車的師傅嗎?”看到金花路上有個修理廠,一名武警水電部隊戰士從車上跳下來,喘著粗氣跑過去詢問。

    此時的修理廠已無維修人員,成為許多救援人員的臨時休息點。正當所有人不知所措時,有兩人同時站了起來。“我們會修理。”自告奮勇修車的一個叫伍錫斌,一個叫王萬軍,他們都是三一重工的挖機高級服務工程師。

    據武警水電部隊官兵介紹,這輛軍車是從甘孜州趕往寶興縣去搶修道路的,因為大雨,寶興昨天搶通的道路又出現塌方和滑坡,再不搶修,這條“生命線”岌岌可危。

    不巧的是,這輛軍車剛到蘆山縣不久,車燈就不亮了,如果不將燈修好,無法在大雨中順利行進,滿車的救援官兵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堵塞這條運輸道路。

    帶上工具包,伍錫斌、王萬軍馬上來到這輛軍車旁。仔細查看后,他們很快發現是軍車轉向燈電線過熱被燒毀。他們馬上打開工具包,取出備用電線和工具,將電線安裝好,整個維修過程不到半小時。之后,他們還將軍車其它線路檢修了一遍。確認沒有其他問題后,軍車再次開動向著寶興方向出發。

    當天下午,伍錫斌和王萬軍得到消息,抵達的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又一次搶通蘆山至寶興的“生命線”。

      救災物資送到群眾手中

       剛剛回到帳篷,口干舌燥的三一救援人員張欲曉就坐在地上連喝了兩杯水。“從上午9:00到現在,我們連續運送了30多趟物資,水都沒怎么來得及喝。”

                    寶興縣,三一救援隊員協助搬運物資                

    寶興縣,三一救援隊員協助搬運物資

    自4月22日下午5:00到達寶興縣后,張欲曉帶領的三一這支救援隊便前往寶興救援指揮部登記,以備不時之需。

    據張欲曉介紹,23日上午,寶興縣穆坪鎮黨委書記郭剛強急切地找到三一救援隊,反映今明兩天缺轉運車輛,請求三一支持。“我們當即把抵達的5臺服務車、1臺起重機全部調集,統一歸政府調度。”

    當時,穆坪鎮下轄的新光、新寶、雪山、順江、茍山、新民等村莊房屋受損較為嚴重,受災民眾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食品、藥品等物資急缺。另外,由于穆坪鎮四面環山,交通道路多為山路,沒有運送車輛,物資難以進入。

    在救援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三一救援隊分為3組,進入村莊給災民送物資。“最險的是我們進入雪山村的時候,路上余震不斷、山體異響,有滑坡可能崩塌下來,山下村民大聲提醒我們趕快遠離危險路段。”張欲曉說,當時情況危急,他們打開車門沖了出去。所幸山上的石頭被樹木擋住了,一行人得以安全返回。“明天我們還會繼續運送物資,起重機也將會在現場發揮作用,調運物資。”

    另據張欲曉介紹,三一救援隊還從成都采購了數車物資,均已第一時間分發給了蘆山、寶興的受災群眾。

    截至4月23日下午6:30,在寶興縣政府統一調度下,三一5臺救援車輛、近20名救援人員參與到帳篷、發電機、大米、油、飲用水、藥品等物資的運送工作中。

      “我們送您回家!” 

    “能幫一下我嗎?我要去成都找我的親戚。”22日上午,三位受災群眾到位于蘆山縣政府邊上的三一救援指揮部求助。據其中的一位老太太介紹,在這次雅安地震中,他們的房屋不幸全部損毀,在成都的親人又聯系不上。

    得知這一情況,正在組織救援的三一抗震救災副總指揮李標志當即決定,在保證現有救援工作車輛需要的基礎上,抽調兩輛服務車,安排專車專人護送老太太及其家人回家。

    雅安至成都約140多公里,經過近三天的滿負荷工作,三一的很多救援隊員均已疲憊不堪。為了保證安全,救援指揮部特意挑選了駕駛經驗豐富的黃全先、周勇、姚兆明、羅小凰等四人負責護送。

    一路上,由于老太太的身體不好,三一救援人員在負責駕駛之外,還擔負起了照顧老太太及其家人的責任。考慮到老太太及其家人連日來都沒有好好地吃過一頓飯,在進入成都市浦江縣后,三一救援人員還特意駛下高速,就近找了一個飯館準備了熱飯熱湯,讓老太太及其家人得到了很好的休整。

    經過近3個小時的車程,三一救援人員成功將老太太安全送達成都家人處。面對三一給予自己的幫助,老太太與家人均相當感動。一路上,老太太反復地說,感謝三一,并讓家人一定要記住“三一”這個名字,一定要記住三一為蘆山災區所做的事。

    在完成護送后,三一救援人員未做任何停留,再次驅車返回蘆山,回到救災一線。

    [page]

    五天以來的第一頓熱飯菜

    4月24日的這頓午飯,是三一救援隊員進入震區五天以來,吃到的第一頓熱飯菜。端著飯碗,他們熱淚滿面。

    這頓熱飯菜,是村民從思延鄉石延村跋涉了幾十公里山路運到蘆山縣的。“我們想要感謝三一重工的救援隊員。”石延村村民說道。

    石延村在地震中受損嚴重,當地下雨降溫,還有幾十名老人、小孩無帳篷居住。4月23日,在蘆山縣救援的三一救援隊現場副總指揮李標志了解情況后,立刻決定率隊前往。隨后,一個10人的小分隊,攜帶5頂帳篷、30床棉被、10箱方便面、20件衣物,冒雨上路。

    “這些物資是我們救援隊員的備用物資,但受災群眾比我們更需要。”當天上午11:00,三一救援隊員從蘆山縣城出發。前往石延村的道路一側是高山,另一側則是懸崖。道路受損嚴重,又下著大雨,平時40多分鐘的路程,他們足足走了2個小時。

    走到石延村村口,救援隊員發現兩名60多歲的老人,因為沒有帳篷,夫妻倆只能坐在危房里休息。隊員們立刻將一頂帳篷、一床棉被分送給了他們。

    抵達石延村后,三一救援隊將帳篷、棉被、衣物、方便面等物資,挨家挨戶分發到受災群眾手中。“謝謝,謝謝你們。”領取救災物資的村民說,有了帳篷和棉被,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離開石延村時,李標志很是感慨。這位曾在汶川救援半月的三一救援隊員通過微信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聲聲感謝,如一股股暖流感動著我。這就是志愿者義無反顧奔赴災區的動力吧。”

    4月24日上午,在蘆山縣辦事的一位石延村村民得知三一救援隊的午餐是稀粥和餅干時,趕緊跑到三一救援隊指揮部,他說,“村里別的沒有,熱飯菜還是有的。”他當即打電話回村里,讓鄉親準備了六七十份熱飯菜。一個小時后,熱騰騰的飯菜送到了三一救援隊的手上。

    “這是我們5天以來吃到的第一頓熱飯菜。”有救援隊員在現場吃得熱淚滿面。

    三一救援隊最美女孩

    4月23日凌晨一點多,終于攔到一輛從雅安返回成都的貨車,娜娜子忽然有一種虛脫的感覺,她在微信朋友圈日志里留下了一段話,默默為雅安祈禱。

    這位微信名叫“娜娜子”的女孩,就是三一集團挺進雅安地震震中蘆山縣的第一支救援小分隊中唯一的女孩——曾絲佳。這名不到22歲的90后,跟隨三一救援隊徒步進入龍門鎮,克服一般男人都難以忍受的生活不便,配合救援隊發放物資。小姑娘因戴隱形眼鏡連續幾日無法清洗,左眼感染發炎,但她帶傷堅持在救援一線。而她還同樣曾是汶川地震志愿者。

    4月20日8點02分,在成都的曾絲佳明顯感覺到了腳下的震動。敏感的她很快意識到了地震。7.0級,又是四川,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襲來,她迅速在微博上搜索信息。不到一小時,她接到了所在的三一四川分公司總經理程吉軍的電話,要求她馬上去采購生活必備物資,裝備給將進入震區的三一救援隊。

                   三一救援隊緊急集結,布置救援工作.             

    三一救援隊緊急集結,布置救援工作  

    物資很快采購回來了。“能不能讓我也一塊去,我做過地震志愿者,我知道災區人民需要什么,我對付余震有經驗,我去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可以做好后勤。”盡管知道救援攜帶女性無異于帶一個麻煩,曾絲佳還是第一個向自己的領導、三一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歐立請戰。

    曾絲佳的家來自四川什邡,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家鄉遭受重大創傷,自己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在地震中去世。雅安的再次震動,讓她塵封的記憶一下子打開。

    “當時,一家臨時醫院就設置在我們家門口,日夜都能聽到傷者痛苦的叫喊聲。”那年讀高三的曾絲佳,不顧父母的擔心與反對,當了一名志愿者,去醫院照顧傷員,幫忙發放物資。

    曾絲佳的堅定打動了歐立,他默許了曾絲佳悄悄加入隊伍。“也許女孩子會更細心些。” 歐立這樣說服自己。

    4月20日下午2點多,曾絲佳跟隨4臺挖掘機,2臺服務車,趕往蘆山縣的指揮中心,與程吉軍的先遣隊伍會合。同行的操作手、服務工程師、后勤人員一共有13人。曾絲佳是隊伍中唯一的女孩,且年齡最小。隨后出發的,還有公司攜帶了礦泉水、大米、棉被的物資車輛。

    從成都到蘆山,原本3個多小時的車程,整整耗去了近10個小時,凌晨一點才抵達。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震區條件的艱苦還是讓曾絲佳有些吃不消。

    “晚上天冷,沒有地方睡覺。” 在等待蘆山縣指揮中心下達任務的過程中,救援隊伍就在指揮中心旁邊,燒了堆篝火取暖,靠吃餅干等干糧充饑。

    第一天沒有睡好,但第二天早上,當得知三一的挖掘機將派出參加當地災民安置點建設工作時,大家還是精神抖擻,投入作業。

    與此同時,當了解到距離蘆山30多公里的龍門鎮受災嚴重,目前大型救援物資車輛無法進入,救援力量薄弱時,挖機現場指揮程吉軍決定趕往龍門鎮,先將救援隊員自備的物資發放給那里的受災群眾。

    因道路不暢,救援小組人員攜帶部分物資先行,兩臺服務車殿后。“我們每個人肩上扛的、口袋里揣著的,都是災區急需的礦泉水。”兩個小時的腳程,負重前進,腳都磨出了血泡,曾絲佳沒敢吭一聲,生怕耽誤了大家的行程,耽誤救援。路途一輛救援車搖下車窗,對三一的救援人員豎起了大拇指,在曾絲佳心里,這是她支撐下去的動力。

    “龍門鎮95%的房屋倒塌,災情嚴重,沿路我們看到有人舉著寫有‘缺水、缺糧’字樣的木板。” 曾思佳覺得一陣心酸。在龍門鎮,三一的服務車一停,立即有不少群眾圍攏過來。組織好人員,打開車尾箱,曾絲佳和救援小組一起,將物資分發給群眾,并挨家挨戶了解他們當下最急需的物品。

    4月22日中午,三一的大型物資車輛突破各種困難,進入震區。曾絲佳與三名同事將物資裝入服務車,再次趕往龍門鎮發送。一位50多歲的老大娘對她連聲說謝謝。

    三天時間,72小時,曾絲佳幾乎沒怎么合眼。每天晚上,她就與6個男同事一起擠在一輛服務車內休息。沒有水刷牙、洗臉、洗澡,她的眼睛因佩戴隱形眼鏡無法清洗而發了炎,卻輕傷不下火線。

    直到22日晚上,接到集團指揮部命令,作為受傷救援人員,她被要求強制休息、施行輪換作業,她才與3名同事依依不舍離開蘆山返回成都。而新一批救援人員也將頂上去,接替他們的工作。

    經歷兩次大地震, 90后女孩曾絲佳似乎比其他同齡女孩多了一份成熟。“對生命我有了新的定義,對身邊人更多了一份珍惜。”

    回憶起在災區的日子,她還是有一陣后怕。震區余震不斷,上廁所時,一大塊磚頭就從她頭頂砸了下來。“我要是真的死了怎么辦?” 曾絲佳說,當時她第一時間閃過腦海的是,前一陣因瑣事與父母吵架而冷戰,她還沒來得及向他們道歉。

    上一篇: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感謝三一對災區做出的貢獻 下一篇:挖掘機成為三一重工新增長點
    天堂а√在线地址